淺談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2)
時間:
趙宏強1由 分享
二、“典型引路”是目前深化課程改革實踐的迫切訴求,要切實以此為抓手將課改引向深入
在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刻變革中,涌現(xiàn)出一批改革的急先鋒,特別是廣為人知的江蘇省洋思中學所進行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改實驗、山東省杜郎口中學所進行的“自主學習”教改實驗。他們勇作改革的弄潮兒,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膽創(chuàng)新,使新課程實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同和追崇,為我國新課程的整體推進發(fā)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洋思現(xiàn)象”“杜郎口現(xiàn)象”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即一線校長、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予以廣泛認同,并表現(xiàn)出空前的參與積極性。但這也表明我國廣大一線校長、教師的素質能力存在局限性,在駕馭新課程的過程中無論是管理層面還是教學一線都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難以獨自完成有效實施新課程的任務。同時也表明,受制于教研機制和教研力量的制約,目前教研員對中小學的專業(yè)指導根本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難以為一線校長、教師提供及時、有力的專業(yè)支持。尋找可參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課改榜樣、摹本成為廣大一線校長、教師迫切的實踐訴求。他們希望找到實施新課程的有形載體,找到具體可行的實施模式,找到在具體實施中應當注意解決和規(guī)避的問題,找到可用來借鑒的具體經驗。這是因為,只有在與具體經驗的對照中,他們才能更好地領會新課程的政策與理念,悟出新課程由理念向實踐轉化的具體通道,找到實施新課程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從而有效步入個性化的新課程探索實踐。
因此,相關教育部門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新課改中先進的典型和成功的榜樣,積極幫助和扶持這些學校進行個性化的實踐探索,幫助它們解決課改中的實際問題,給予它們辦學條件、專業(yè)指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協(xié)助它們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逐步由局部到整體走向模式化建構。同時,政府應當充分發(fā)揮輿論導向、行政導向的作用,推出一批諸如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這樣的全國性、區(qū)域性的先進典型,大力宣傳它們實施課改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寶貴經驗,充分發(fā)揮成功榜樣的示范作用。這無疑將對課程改革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高等院校、相關教科研機構要增強課程改革的急迫感、使命感,大力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完善教研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與一線校長、教師一起開展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探索,形成務實、高效、直接對話的教研共同體。高?;蚪炭蒲袡C構可以重點扶持一批學校、教師率先進行創(chuàng)新嘗試,由局部突破到整體建構,摸索改革路子,積累成功經驗,不斷加以理論總結和提升,形成對課程改革推進路徑的普遍性規(guī)律的認識,并通過鮮活的成功個案、不斷深化的理論認識來引導和推動更多的學校與教師步入課程改革的快車道,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
各地、各學校都應深刻認識到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對于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要從各地、各學校實際情況出發(fā),大力幫助、扶持、培植所在地區(qū)的學校典型、學科典型。各個學校也應樹立起自己的學科典型、教師典型,大膽地走“典型引路”的課改之路。一批批典型將以它們成功的鮮活經驗演繹出有形的課改實踐圖景,以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范例、教育信息化手段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成功做法、有效改進評價體系的具體措施、學生學習方式與學習狀態(tài)所產生的積極變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等具體、有形的“現(xiàn)身說法”,對廣大一線校長、教師就新課程理念進行生動的解讀,以實踐經驗所具有的現(xiàn)場感強、啟發(fā)性強、操作性強、貼近實際、易于借鑒效仿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應,來引領和帶動一個個區(qū)域、一批批學校、一支支隊伍更加深刻地領悟新課程、適應新課程,更加廣泛、深入地推進新課程。
三、深化課程改革必須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主要載體,努力推動新課程運行的常態(tài)化
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以適合的載體為支撐。近年來,許多地區(qū)和學校通過組織學習觀摩典型經驗、聽取專家報告、實施校本研修等方式,積極為課程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探索新課程由理念向實踐轉換的通道,即從多種維度來尋求有利于新課程有效實施的適合的載體。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和學校的做法和嘗試還顯得凌亂無序,要么應景性地組織教師聽幾場專家報告,要么抓一陣子教師集體備課,要么組織幾次教師公開課,要么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幾所學校,等等。這些做法停留于被動應付,走過場的成分多些,使課程改革成了注重外在形式的跟風應景之作;或是受制于能力不足,只是在局部細節(jié)上小打小鬧,而整體性、系統(tǒng)性、實質性內涵建設則遠遠不夠。我國課程改革走到今天,進行整體性、系統(tǒng)性、實質性建構已勢在必行,而選擇適合的載體則尤為關鍵。
就學校層面而言,實現(xiàn)新課程實施的常態(tài)化,必須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依托。教學模式是任何學校等教育組織都必須依托的組織、計劃和調控教學活動的方法論體系。一般意義而言,教學模式以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或理論基礎,提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教學目標,設定較穩(wěn)定的結構和方式來調配和整合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教師、學生、內容、方法與管理等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活動程序和操作要領,以保證教學活動按規(guī)定方式展開和功能目標的如期實現(xiàn)。因此,教學模式具有系統(tǒng)性、可操作性和中介性。它上秉抽象理論,下承具體實踐,既可將教學理論范型化,又可將具體經驗概括化,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紐帶和橋梁。正是適合的教學模式的建構,才使得新的教育教學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成為可能,使新的理念轉變成人們易于接受和掌握的方式,實現(xiàn)了教育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具體指導;同時又使人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形成的個別化的具體經驗得以理論凝練和提升,使之系統(tǒng)化、概括化并具有了普遍性與推廣性。基于教學模式所具有的屬性與功能,學校要擔當起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歷史使命,實現(xiàn)新課程由理念向實踐的轉換,必須以教學模式為載體。
只有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載體,才能使課程改革由理論體系轉化為實踐體系。教學模式內含著教學實踐的指導思想、價值體系,并框定了相應的結構方式和操作要領,離開了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課程改革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進而言之,學校層面的課程改革其核心就是對教學模式的改革。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各地不少學校圍繞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進行了積極的多樣化實踐,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譬如前文提及的江蘇省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改實驗、山東省杜郎口中學“自主學習”的教改實驗,它們就是在教學模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新一輪課程改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目前,令人擔憂的是尚有不少學校還未能認識到這一點,對課程改革還滯留于外在表層的理論政策的學習、了解或是觀望,還未完成課程改革在學校的“內化”過程;對學校課程改革的目標尚不清晰,還未將課程改革的國家意志付諸于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具體實踐。它們在凌亂無序的應景之舉中使課程改革一再被虛化,而沒能通過對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系統(tǒng)設計和整體推進來牽動學校的全面變革。
毋庸諱言,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學校可以將課程改革由政策主旨轉化為教學實踐的指導思想和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機制、師生關系的基本設定以及對教學活動基本程序和操作要領的基本要求,這樣就形成了清晰而具體化的課改目標,進而將牽動學校的資源配置、管理舉措、教師發(fā)展等都整合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旗幟下,由此激活學校所有辦學力量,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fā),找差距,尋對策,圍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具體目標不斷深化改革,從而使課程改革轉化為全員的辦學行為。這必將大力促進課程改革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建構,并促進學校的整體良性發(fā)展,促進學校朝著新課程實施常態(tài)化模式邁出重要步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EB/OL],(2010-04-27)[2010-11-16],http://202.205.177.97/UserFiles/statiehtml/2010-06-01/12753785300004851,html
[2]張民生,校長必須學會領導課程[N],中國教育報,2007-01-16(6)
[3]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44-45
[4]謝利民,楊喜鳳,新課程改革:影響有效實施的因素透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14-18
[5]喬建中,張耀庭,邰友圣,對當前教學模式建構中問題的反思[J]江蘇教育研究,2009(8A):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