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必修3文言文知識點精析與同步練習(2)
語文必修3文言文知識點精析與同步練習
語文必修3《過秦論》知識點精析與同步練習
一、通假字
1、約從離衡(通“橫”) 2、合從締交(通“縱”) 3、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4、贏糧而景從(通“影”) 5、百有余年(通“又”) 6、陳利兵而誰何(通“呵”)
7、孝公既沒(通“歿”) 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 9、威振四海(通“震”)二、古今異義(古/今)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為池)(古:黃河 今:泛指河流)
2、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 今:輸贏的“贏”)
3、山東豪俊并起 ( 古:崤山以東 今:指山東省)
4、流血漂櫓 (古:盾牌 今:劃船的工具)
5、九國之師 (古:軍隊 今:軍隊的一個編制單位)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序八州而朝同列 (招致) 2、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
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 4、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稱帝當王)
5、將數(shù)百之眾 (率領)
(二)名詞作狀語
1、席卷、包舉、囊括(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2、內立法度,南取漢中(在國內、向南 )3、天下云集響應(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 4、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三)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逃跑的人/潰敗的軍隊)
(四)動詞作狀語
爭割地而賂秦 (爭著 )
(五)動詞的使動用法
1、約從離衡 (使……離散 ) 2、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
3、外連橫而斗諸侯 (使……爭斗 ) 4、卻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卻 )
5、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諸侯矣)(使…滅亡 )6、流血漂櫓(使…漂起)
(六)形容詞作名詞
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堅固的地勢)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七)形容詞作動詞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弱 ) 2、尊賢而重士(敬重、看重)
(八)形容詞的使動
1、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削弱) 2、以愚黔首(使……愚蠢)
3、廢先王之道(使……作廢)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向郡2、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3、威振(于)四海
4、倔起(于)阡陌之中 5、身死(于)人手 6、委命(于)下吏
(二)狀語后置句
1、 謫戌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2、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三)賓語前置句
1、陳利兵而誰何。 2、崤函之固,自若也。
(四)判斷句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2、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五)被動句
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2、為天下笑者,何也?
五、一詞多義(補充)
追亡逐北(名詞,敗逃的人) 以致天下之士(動詞,招納)
北 北收要害之郡(名詞作狀語,向北) 致 致萬乘之勢(動詞,達到)
將軍戰(zhàn)河北(名詞,北方) 而致千里(動詞,到達)
因力乘便(介詞,趁著) &nb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名詞,險固的地勢)
因 因遺策(動詞,沿襲) 固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形容詞,牢固)
因河為池(介詞,憑借) 人固有一死(副詞,本來)
延及孝文王(動詞,延續(xù)) 因遺策(名詞,策略)
延 秦人開關延敵(動詞,引進) 策 振長策而御宇內(名詞,鞭子)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動詞,邀請) 包舉宇內(動詞,奪取)
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的使動,削弱) 西舉巴蜀(動詞,攻取)
弱 弱國入朝(形容詞,弱小) 舉 舉國歡慶(形容詞,全)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詞,年少) 殺人如不能舉(形容詞,盡)
不愛珍器重寶肥沃之地(動詞,吝惜) 收天下之兵(名詞,兵器)
愛 吳廣素愛人(動詞,愛護) 兵 行軍用兵之道(名詞,戰(zhàn)爭)
愛莫能助(動詞,隱而不露、心理愿意) 沛公兵十萬(名詞,軍隊)
因利乘便(介詞,趁著、憑借chéng) 非及向時之地(名詞,先前)
乘 致萬乘之勢(量詞,一車四馬shèng) 向 向吾不為斯役(連詞,假使)
李白乘舟將欲行(動詞,乘坐chéng) 秋天漠漠向昏黑(動詞,將近)
有席卷天下……之意(結構助詞,的)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代詞,代秦孝公) (轉折連詞,卻)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結構助詞,的)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之 東割膏腴之地(結構助詞,的) (修飾連詞,地)
收天下之兵(結構助詞,的) 而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轉折連詞,卻)
聚之咸陽(代詞,代天下之兵)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有寧越……之屬為之謀(指示代詞,這類的) (結果連詞,因而)
有田忌……之倫制其兵(指示代詞,這類的)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修飾連詞,地)
語文必修3《師說》知識點精析與同步練習
一、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譯為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jù)等);㈡……的原因(或緣由)。(今)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今)沒有。
4、小學而大遺:(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5、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許多的人。
6、吾從而師之:(古)跟隨。(今)連詞,表目的和結果。
二、一詞多義
(1)師
1、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2、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6、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2)傳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2、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3、六藝經傳 皆通習之(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
4、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
5、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
(3)道
1、有碑仆道(名詞,道路)
2、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詞,規(guī)律)
5、何可勝道也哉(動詞,說)
6、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其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系,他(它)的,他(它)們的)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
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后指學生的)
7、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從)
2、拜送書于庭(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在)
3、學于余(恥學于師)(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
4、于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于)
5、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比較,比)
6、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6)之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
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
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8、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9、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傳”)
10、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11、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12、吾欲之南海(動詞,到、往)
三、詞類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遠矣(方位名詞作動詞,低于)
2、而恥學于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3、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則足羞(意動用法,以…為羞)
5、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6、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
四、特殊句式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賓語前置句)
2、不拘于時,學于余。(介賓短語后置句、被動句)